文章最初发表于Common Edge。
本文摘自“绘见世界:建筑设计的认知史”一书的最后一章。文章概括了重塑建筑教育与实践的几点建议,使用体现认知理论,即人脑在建成环境中作用的科学,来强调设计师应摒弃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主义传统,自工业革命以来建筑师们已逐渐远离了手作艺术。尽管下列练习方法已经被一些个人教育者和课程采纳,但并没有由注册建筑师协会(NCARB)批准并广泛传播。
1. 回归手绘,将其作为建筑创作的基本媒介。手绘的必要性不仅仅针对执业建筑师,他们中的许多早已将此视为习惯,更主要的是针对重视技术的那类学生。每天或每周的手绘练习有助于增强神经网路,并在各个层面激发认知能力,正如音乐家们通过弹奏音阶及其他键盘练习来保持敏感度一样。学生们应该自教育阶段开始就坚持手绘,以此来记录并开发视觉灵感。
2. 尽可能多地去游历四方,参观出色建筑、景观和整体城规。带上速写本,图文并茂地将体悟记录下来,而不仅仅用相机或手机。条件允许的话要尽可能出国来拓宽视野,亲身感受多少世纪以来启迪着前辈们的时空。有的建筑系项目要求所有大三学生到罗马学习,学生们可以从巴黎圣母院中收获良多。
3. 将建筑史作为所有设计类项目的必修课,避免掉入仅仅关注现代建筑的陷阱。从18、19世纪开始教授建筑史的错误,就像忽略非西方建筑、文化与文物一样不可原谅。教年轻建筑师们古典建筑、中国传统或其他非西方体系建筑的比例和语法系统是非常有用的,或许很快会被证明与大脑图式有关。
4. 在工作室经历中需要学生们尽快同客户打交道。许多学校现在提供给学生一种课程,可以为客户无偿建造小型项目。“耶鲁建造项目”是其中最有名的,但大多数学校现在将工作室带到社会,致力于为有需要的人解决真正的问题。图纸能为学生们展示的空间与材质是有限的,只有经历过实际建造,才能体会到建筑艺术的基本构造品质。
5. 与开发商、工匠、和建材制造商保持定期联系。美国现代继续教育体系为这种接触提供了许多机会,但与大师级匠人的在工坊的长期接触总是比线上课程更有意义。从大学的角度来说,要在建筑部门或相关的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门里保留工坊,并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接触到项目,了解制作过程。
6. 平衡语言与理论表达和纯粹视觉与触觉表达建筑想法的关系。该领域已经游离太远,思维方式遮蔽了大脑视觉部分,从而导致设计师们完全无法融合环境、空间、和类型形式的本质。尽管所有建筑师都必须理解物理形式传达象征意义的力量,但只关注于语意知识只会使我们离建筑的核心考量越来越远。
7. 在工作室设计课程中融合模拟和数字工具,就像皮克斯电影制作一样。如今强大的电脑和软件能提高众多领域的准确率和效率,没有设计师能够弃如敝屣。然而,特别基础的设计都不能由传统图纸和模型搞定也同样没有理由。在考虑如何将建筑变得更漂亮更坚固的同时,也不能忽略低技术和手工艺的重要性。
8. 在设计表现阶段之前,避免对设计环境展开任何形式的虚拟表现,研究表明这些“领域”扭曲误解了所要传达的空间与形式的本质。随着软件工程师们开发出更多能够精准表达建筑和环境的方式,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使用。平板电脑也还未达到颜料、油墨、铅笔、和炭笔在纸上的灵活性与表现力。
9. 将数字绘图平台作为手绘的辅助工具,就像19和20世纪的建筑师们使用硬线来精准绘制施工平面图、剖面图、立面图和细部。避免使用例如Revit的“智能”软件,它们会在创造性决策可以被实物渲染前,将专有产品分层并附加到设计过程中。
10. 在学院里,聘请真正从事建筑任务的研究教授。要求呈现有理有据、同事互评过的研究成果。解雇工作室中的非专业教师,在各个设计指导阶段只聘请执业建筑师。
11. 通过经常参考认知科学与视觉感知的最新研究来教授基本绘画。直接体验或参与记忆模型和图示,并参考知名视觉艺术家和艺术作品。
12. 强调设计领域中协作性的核心,并在工作室课程中鼓励合作,而不是将个人“创新”视作建筑界的标准。鼓励并为学生合作提供机会,哪怕在给个人评分时会有些许难度。
这些简单的措施,即使从小规模的设计团体或个别学校里开始实施,仍然能取得积极的成果,基于具体认知而非所谓的理性或概念思维。这样的结果将立刻体现在更加美丽、宽裕、健康的环境中。
译者:朱瑞娜 Rina